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不要让“家访”这门课坐“冷板凳”
2017-04-18 14:59:00
太原第五实验中学 姚世敏

  家访,对于校长和教师来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然而,随着电话、微信、qq群、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的快速发展,那种传统家校联系的面对面的家访形式,在很多学校已经成为似曾相识但难相见的“镜中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并不否认现代科技的便捷和高效,但我还是认为“走出校门、走进家门”仍然是学校需要引起重视的“家访好课”。 

  从我近年来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家访现状调查看,教师和家长联系(或者见面、通话)的方式比例为:家长会的家访占72%,电话形式的家访占14%,微信群(或qq群)留言或对话式的家访占14%。可以看出利用家长会这种家长集体到校的家访占得比例最大,而其它形式的家访大多数是教师针对“问题学生”的被动性联系。目前的这种“家访”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缺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交流也只能是就教学说教学,就问题说问题,不可能做到“见事见人”。二是很难换位思考,比如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背景,“听说”和到“现场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理解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才能使“家访”这门课不被冷落而且达到有效或者高效呢?我认为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重视家访的教育计划 

  家访不能成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摆设,不能变成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虚课”,而要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做到有要求、有计划、有安排。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既要对自己的家访进行安排,也要对任课教师的家访进行协调,要做到分层次、分时间段、分地域、分重点,不能仅仅是对有问题的学生家访,而不涉足其他的“放心”学生。计划可以按本班级的一个学段安排,也可以按一个学期安排,总的原则是关照到每一个学生。 

  2、明确家访的主要任务 

  进行家访前,教师首先要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因为,家庭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师只有对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全面了解,才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多报喜,少报忧。要通过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三是与家长共同研究,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未来的教育中有的放矢。四是向家长提出建议,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指导,必要时还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并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做好家访的资料收集 

  从家访中,我们会收集不同的家庭和家长的样本,对这些资料要从研究的视角作分析。比如:有的孩子在家比吃比穿,有的孩子任性撒娇,有的家长对孩子宠的厉害,有的孩子就有良好的习惯。比如: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成任其自然,有些家长就非常看重孩子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变化,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高二年级班主任靳英老师说:“家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更能把学生的问题吃准吃透。”所以,对学生家访的资料分析本身就为有效教育奠定了基础。 

  4、注重家访中的正确引导 

  对于家访的认识也有很多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说:“家访就是告状”、“家访就是推卸老师的教育责任”仍然存在于一些家长的言谈中。高三年级组长周林爱老师认为:“家长拒绝老师家访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家庭的楼宇内单门单户的结构已经使成员之间具有了‘私密性’的特征。二是家长认为学校有事完全可以通过通过电话解决,可以节省时间。三是个别家长总有老师家访可能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惹事了的认识。”只有引导家长的主动沟通、主动配合,才能一起合作做好孩子的教育。 

  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和学生家长相互了解情况,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沟通感情,既使家长了解了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老师了解了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