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寻找回来的声音——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斌全和他的团队数十年来努力践行的誓言
2018-11-09 18:44:00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
  8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公布,山西医科大学王斌全教授主持的课题第5次入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领衔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喜获3项资助,创该学科同年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历史最高。
  “为患者保命,为患者发声,让患者生命不仅有长度,更有宽度和亮度”,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斌全和他的团队数十年来努力践行的誓言。
一位喉癌患者的12岁“生日”
  前段时间,王斌全教授的诊室来了一位端着蛋糕的白发老者,他满脸笑意招呼王斌全教授和医生们一起吃蛋糕,蛋糕上插着12枚蜡烛。
  原来,他曾是王斌全教授诊治的患者。2006年,他48岁时查出罹患喉癌,病灶位于后联合。他跑遍全国各大医院检查诊断,答案都是全喉切除。当时,他是一家大企业的执掌者,事业与家庭的重担和继续说话的期盼,使他保留喉咙的愿望无比强烈。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慕名找到了王斌全教授。
  王斌全教授认真评估了患者身心各方面的情况,确定了手术方案:支撑喉镜下用激光沿安全切缘进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这个位于后联合的肿瘤体积虽小,但部位特殊,把握好安全切缘边界这一精细操作,让手术难度增大许多。在充足准备下,手术非常成功,医患得偿所愿,保留了发声能力。后来,患者把手术日当作自己的生日,每年都带蛋糕来和医生们一起过,庆祝自己新生。
  2000年至今,王斌全教授和他的团队共为700多位患者实施喉癌手术,全喉切除率由2000年以前的43%降低到23.4%,3年无瘤生存率也由原来的71.3%提高到77.9%,与常规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相比,言语能力等生存质量指标提高显著。这一成果在全国20余家省市级医院应用,治疗患者2000余例,获得了良好临床效果,取得巨大社会效益。
  肿瘤治疗有时追求患者的生存率,生存质量往往被忽略。王斌全不仅千方百计提升患者的生存率,还为喉癌患者找回自己的好声音。
用手术刀保护发声能力
  王斌全1960年出生,18岁考入山西医学院,1983年毕业分配至雁北地区医院,成为一名医生。他立志用手术刀保卫患者健康。上学时,对与外科学密切的解剖课格外用功,解剖结构不但倒背如流,还经常学习至深夜,绘得一幅幅精美的解剖图谱,彩色铅笔的线条展现出一名优秀医学生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由于在外科领域业务能力突出,工作一年后,他被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当时的耳鼻喉科主任张念祖教授作为骨干人才引进,开始从事头颈肿瘤的外科治疗工作。
  工作前两年,他吃、住在医院,接触到各类病例,处理了各种急症。喉癌是让他感触最深的疾病。喉癌是包括山西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高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喉作为咽喉要塞,承担着呼吸、发声、吞咽的重要生理功能。喉癌患者不仅承受着肿瘤带来的痛苦,还要面对三大功能的极度损害甚至丧失。喉癌发病十分隐匿,甚至直到声音出现嘶哑还常常被患者忽略,就诊时往往已发展到晚期,通常的治疗手段便是全喉切除,术后永久丧失发声能力,只能造瘘带管维持呼吸。很多患者即便手术,也有因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而再次复发,最终失去生命。

  1996年,一位声音嘶哑的患者前来就诊。详细检查和全面评估病情后,王斌全教授确诊这是一例喉癌晚期病例,按照常规手术适应症,需要全喉切除。当他拿着手术方案和患者沟通时,对方先是极度抗拒,慢慢转为哀求:“大夫,我是山西大学的一名教授,讲课说话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不管您用什么样的方法治疗,我只有一个要求:术后一定要能继续讲话,让我能继续留在三尺讲台上!”老教授哀求的眼神让王斌全教授无比痛心。全喉切除肯定失去发声功能,而部分喉切除术对于晚期喉癌患者会增加复发几率。这个难题让王斌全想到了相声艺术家李文华因喉癌而不能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相声事业。患者的痛楚和无助让王斌全下定决心去改变。他和治疗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捕捉任何可以参考借鉴的依据,反复推敲手术方案,并进行动物解剖模拟实验,大胆提出实施方案:至少保留一侧功能正常的环杓关节作为最小喉功能单位,在彻底切除肿瘤前提下,用邻近组织瓣膜修复,重建新喉。准备好多项预案后,他们实施了创新手术。术后效果令人振奋:老教授术后成功拔管,经过进食和发音训练又恢复了正常生活。直到10年后,再次见到已经80多岁的老教授,他依旧难忘王斌全当初尽心竭力救治的情景。
  这项手术的成功鼓舞着王斌全在喉癌患者救治路上一往无前。“为患者保命,为患者发声,让患者生命不仅有长度,更有宽度和亮度”,也成为王斌全和他的团队数十年来践行的誓言。
探寻喉癌侵袭转移分子奥秘
  医学研究对疾病诊疗的革新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为研究工作艰辛枯燥,看不到近期效益不说,更可能前途未卜,因此很多临床医生不愿意做。王斌全教授始终坚持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实际,他认为这是从住院医生到专家教授的必然成长过程,更是医学发展的必经之途。
  王斌全教授在喉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研究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的研修经历,更坚定了他对科研之路的信念。科室实验室从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发展成如今四层大楼,从只能做基础的免疫组化实验,到几千万的分子实验装备,从只有几名研究生到专职科研团队,从科里一个不起眼的小部门到省级重点实验室,这其中,饱含着王斌全教授的心血和汗水。研究内容随着设备的改善与团队的壮大直追前沿领域,从单个分子标志物验证到组学的运用分析与大数据的挖掘,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到了国际级别的SCI收录期刊。
  2003年,王斌全带领团队在既往研究喉鳞癌侵袭转移机制基础上,成功获得首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当时山西省临床医学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随后,他带领团队在喉鳞癌局部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方面的研究逐渐步入快车道,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和创新,2008年和2011年又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也奠定了王斌全在喉癌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
  作为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斌全教授敏感把握科研热点,在国家精准医学战略提出后,紧跟国际科研步伐,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层面描绘喉鳞癌特异性表达谱,联合多组学分析,努力从分子层面寻找相关标志物,为喉癌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分子病理诊断、预后评估等提供更为有力而深刻的理论数据基础。2015年到2018年连续4年,王斌全教授以及4名年轻科研骨干分别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4项青年基金,在喉鳞癌生命组学方面开展了由面到点、逐步深入、不断细化的研究,科研之树硕果累累。

构建喉癌手术新评价体系
  P53基因、RB基因、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这些外行听起来虚无缥缈的诸多分子名称,究竟能为患者带来怎样的改变,研究价值何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这条路途漫长艰辛,却非走不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术。王斌全教授认为,做研究要立足小学科,开阔大思想,用一种哲理性、思辨性的东西统率具体的科学问题,既关注“道”的统一,又注重“术”的伸延。实施沿安全切缘彻底切除肿瘤,有效重建有功能的新喉是“道”之层面,“术”之层面则应从病理切缘方面、喉显微超薄连续切片、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层次研究的大数据中分析并形成安全切缘的科学理论支撑。哲学思想中发展的观点、质量互变的规律同样适用于肿瘤研究思路。
  按照这个规律,他尝试从解剖结构、病理结构、分子表达等多个维度构建出癌细胞从量变到质变的立体分子边界,为手术切除确立安全切缘标准提供数据支撑。这小到不超1厘米的安全边界,却直接决定了手术切除范围的大小,小则复发风险增高,大则必定导致重度言语致残。王斌全团队就在这“寸金之地”构建立体切缘评价体系,以求为临床喉外科手术提供指导。
  他带领团队首先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筛选并检测到喉癌组织及癌周黏膜组织生物学指标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轨迹,建立起数学模型,证实了声门上型喉癌经验切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这一研究成果在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上宣读,相关数据为临床手术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他们设计整块喉癌手术切除标本断层连续切片的病理学方法,系统地将喉癌的大体病理分型细分为外生型、溃疡浸润型与混合浸润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并测出喉癌组织在黏膜下潜性浸润距离,利用喉癌形态与肿瘤侵袭特征的相关性,把喉癌的生长浸润特征与喉癌的三维外科切缘紧密联系。利用数字化可视技术,成功重建了喉三维立体模型,在三维空间对喉部各结构间的位置形成了清晰认识,特别是总结了能够阻止肿瘤局部侵袭过程中生理性解剖屏障,为精准术前定位和合理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临床CT影像学数据,对喉肿瘤进行三维重建,定位诊断的最佳视野,指导术前诊断、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前手术模拟。以上的创新研究成果确立了喉癌切缘的三维评价体系,将以往喉肿瘤外科以解剖区域切除为主的手术方式扩展到以三维切缘为基础的肿瘤立体切除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喉癌三维切缘的评价体系为理论依据,王斌全教授和他的团队设计并开展个体化喉部分切除术,对特定部位及分期喉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喉部分切除术,这些术式的实施使患者不仅恢复更快,也最大程度保留了喉生理功能,特别是发声的权利,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打造优秀团队是责任和荣耀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人才,2013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院士后备人选”……数十年来,王斌全获得了诸多荣誉。但他常说,搞科研靠单枪匹马难闯天下,打造优秀团队,合力攻坚,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荣耀。科研路上,他最愿意看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美好图景。
  1995年,他35岁时便成了科主任,担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带领团队从学术方向、人员梯队、学术基地多方面均衡发展,使该学科走进全国第一行列:2003年耳鼻喉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获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临床医学特色课程;2012年获批山西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同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依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山西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建立了山西省首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已中标6项国家博士后基金。中标主持“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首批规划课程”建设任务,成为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中标的仅有的两所高校之一。
  目前,该学科已形成稳定的研究发展方向:喉癌外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头颈部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鼻及变态反应的研究,耳显微外科学及侧颅底外科学,嗓音与言语疾病研究。每个研究方向都由团队中30出头的年轻的博士们做学术骨干,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构成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较合理的学术梯队。这几位青年才俊在学术界已颇有建树,多次获得全国范围内奖项,受到前辈们的赞誉。

  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参天大树的成长离不开肥沃土壤的孕育。他带领的团队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喉癌的科研之树也由萌芽长到参天高耸。基于对喉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他先后完成科技论文260余篇,SCI收录19篇,5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5项获省部级项目基金资助。成果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获专利发明授权16项。2018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成为省政府“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建设单位,作为该专业省内唯一建设科室,获学科专项资金1亿元。
  从医40年,王斌全教授紧盯“喉癌”这一北方地区尤其山西高发的头颈部恶疾,从临床到基础,从研究到教学,从个人到团队攻坚,突破一个个难题,收获一项项成果。40年科研之路,无论迂回辗转,还是大道通途,他始终一路坚持,一路圆梦,用慎独求真、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践行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学誓言。
(内容来源:山西医科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