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太原理工大学:一支学生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
2020-04-16 17:18:00
山西日报

  中国教育在线讯 根据山西省委决策部署,本硕博毕业年级学生从410日起分批错峰返校复课。4月16日,《山西日报》刊登专题文章,详细描述了太原理工大学一支学生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的工作情况。


原文如下:

争做前行者

  “我志愿加入太原理工大学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为毕业生安全返校、校园防控、守护同学、守护校园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出应有贡献!”4月初,在太原理工大学,570余名毕业年级学生党员集体宣誓。时至今日,想起宣誓场景,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张帅仍然感到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充满胸膛。

  根据省委决策部署,本硕博毕业年级学生从410日起分批错峰返校复课。对于太原理工大学,这是一次重大考验——从假期摸排掌握的情况来看,符合首批返校条件的学生接近1万人。为高质量完成好毕业年级学生返校开学这张答卷,该校党委决定在毕业生党员中组建疫情防控先锋队。

  “事实上,整个疫情期间,学校一直坚持发挥学生党员、团员的先锋队和突击队作用。”理工大团委书记闫新表示,有500余名党员和团员青年,此前已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当地的防控一线工作中,学校也因此收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

  理工大的疫情防控先锋队招募一呼百应,最终570余名山西籍毕业生党员入选,张帅也成为其中一员。

  “你们虽然不是逆行者,但却是前行者,希望你们完成好任务,展示好党性,塑造好榜样,保护好自己!”在先锋队动员大会上,理工大党委副书记刘润祥的这句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帅说,在抗击疫情的特殊环境下,这样的动员更令他心潮澎湃。

24小时的守望

  经学校批准,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的志愿者们经过严格的健康检验后,先期返校,并马上投入工作。“志愿者经过了严格培训,在此次返校过程中,他们主要承担验证身份、识别健康码、体温检测、行李消杀、接站服务、餐厅人员疏导、校园秩序维护等工作。”闫新介绍说。

  49日凌晨1时,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员志愿者郭浩天仍然在忙碌着,整理汇总返校毕业生的订票信息。为学生集中订票,逐一核对几千个车次信息,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查询车次、落实准确到站点,兼顾相近车次、尽可能地将到站学生第一时间“点对点”接回校园。按照这样的原则,郭浩天和小伙伴们在校团委老师的指导下,一遍遍核实、一次次反复确定最佳接站方案。

  在提供集中订票服务的同时,太原理工大学还为返校学生提供24小时接站服务。为此,学校调度了12辆大巴、中巴,分别在太原火车站、太原南站和榆次火车站、武宿国际机场等设立接站服务点。

  411351分,由拉萨开来太原的Z22次列车正点到达太原火车站,旅客们提着行李有序出站,其中就有不少返校大学生。志愿者张泽回忆说:“当我举着迎西/虎峪的牌子,听到返校同学的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时,我顿时觉得那天晚上受的冻根本算不了什么,我们志愿者和同学们的心里都是炽热的。”

这一次的成长与收获

  410日,太原气温突降。上午9时,由运城北开来太原南的D5366次动车正在高速行驶。这时一列车厢突然传来阵阵歌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一位男生正在用手打着拍子。他叫倪福泽,是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他所在的车厢就是学校为迎接毕业年级学生返校特别申请的专门车厢。而此刻,太原南站已有十几名志愿者在寒风中严阵以待。

  “真没想到学校考虑得这么周到,不仅是专门车厢,还提供接站服务。”在倪福泽的印象里,上一次享受接站还是大一开学时。

  走出太原南站、坐上接站专车,同学们都有些激动。“特别是看到校车上的校徽校名,真的感觉特别亲切。”倪福泽的一句话引起同车同学的共鸣。下车时,很多返校同学纷纷加入到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当中。

  “越是困难,越感觉自己作为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多干一点、早干一步,最大程度地解决同学们的后顾之忧,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郭浩天认真地说。

  “10日和11日两天,志愿者们共为5800余名返校学生提供了接站服务。”闫新对志愿者们的工作非常满意。她专门给记者发来了学生们收获与成长的感悟。

  “尽管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多有不便,但每当把同学们平安送上车,听到大家的一声声真诚的道谢,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接站服务点的志愿者卢怡璇说。

  张帅说:“都说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这次在疫情防控一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

  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樊煜熔已被保研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她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志愿者队伍:“这是一次特殊的志愿服务工作,所有的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使我又回想起自己入党时的誓词和初心,这一次,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中每一个字的含义。”

  本报记者李林霞 本报通讯员崔哲

  来源:2020416日,《山西日报》第10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00416/485418.shtml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