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山医故事】奋斗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征程中 ——记“白求恩式好医生”梁炳生教授
2018-10-29 10:51:00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
  “选择医生职业,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终身钻研,就要立志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为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医生,要动手更要动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永远痛苦着病人的痛苦。”
  “作为一名医生,越是得到患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越有信心甘冒风险、战胜风险,要与患者共同去赢得健康的呵护和生命的延续。”
  梁炳生教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梁炳生,男,中共党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名誉副主任,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西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导师,并担任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全国手外科学会常务委员,第五届中华医学会华北地区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第七届中华医学会山西省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全国医师协会山西骨科分会副会长,山西省手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华北区手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8月16日,梁炳生荣获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颁发的“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 


  耕耘不辍精湛医疗技术
  1976—1981年,梁炳生教授在山西医学院医疗系师资班学习,此后又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两年。在此期间,他接受了系统的医学临床和科研训练,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也牢固树立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人生理想。他曾说:“选择医生职业,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终身钻研,就要立志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为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这个理想,他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在医学科学的道路上不懈求索,在医疗服务的征程中除群众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1986年,他赴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进修学习,师从顾玉东院士,掌握了系统的骨显微手外科专业知识、断肢(指)再植、组织移植等疑难手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1994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撕脱断指再植研究》,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年后,他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假关节、大网膜移植治疗骨髓炎、淋巴肿治疗等骨科手外科疑难病症治疗。
  1996年,梁炳生赴日本留学,师从日本大宫市医院骨科代田雅彦教授,学习并掌握了国际最新的骨科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在此之后,他认识到医疗质量是一个医院或者一个医生的灵魂,提高医疗质量才是医生的根本。1997年主持完成了“晚期肢体淋巴水肿治疗的研究”和“动静脉转流组织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臂丛根性撕脱伤显微神经移位治疗的研究”,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攻坚克难精进医疗质量
  做一名医生容易,做一名好医生确实很难。好医生需要虚心学习,需要勇于探索,更需要一切为了患者的高尚情操。
  “作为一名医生,要动手更要动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永远痛苦着病人的痛苦。”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梁炳生教授在医学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懈追求着医术之精湛。梁炳生教授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长期致力于骨科专业研究,形成了以骨科显微外科及手足外科学为专业方向、以肢体修复与功能重建为主攻目标的专业特色,在断肢(指)再植与再造、肩肘腕手足外伤修复与重建、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损伤修复、手足畸形矫治、骨髓炎、骨折不愈合假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陈旧性骨折畸形矫正等方面具有特长。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他培养了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90余名,发表SCI论文6篇,在国内专业杂志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部,获得科研专利4项。
  近年来,他以第一申请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点项目就有10余项,基金总额200余万元,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了“旋髂血管皮瓣移植的临床研究”应用于急症和晚期拇手指缺损的再造,成功率达98.73%,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的“异体得全组织移植再造手”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分子机制研究与临床观察》,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3项,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这一国际难题领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深入研究了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调节蛋白质萎缩的关键因素,证实了蛋白质降解过程中两个关键因子FOXO3a、MuRF1在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骨骼肌特异性miR-1和miR-133a在失神经萎缩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miR-1和miR-133a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他证实了miR-1和miR-133a在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进行论文交流,其学术专业水平紧跟国际前沿。
  随着科研的深入,他对医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科学研究支持临床技术开展的能力越来越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临床新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梁炳生教授近五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小RNA miR-1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及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大鼠早期失神经骨骼肌微小RNA表达谱变化与规律及其靶基因的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FOXO3a、MuRF1在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的研究》;山西省教育厅项目《螺旋式神经端吻合法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协作项目《心脏营养素-1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等。这些科研成果的一大部分已经直接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改进,造福了人民健康。
  初心不改坚守服务人民
  “作为一名医生,越是得到患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越有信心甘冒风险、战胜风险,要与患者共同去赢得健康的呵护和生命的延续。”这是梁炳生教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用这句话来教导年轻医师。
  梁炳生教授从医40年来,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在医教研工作第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尽管荣誉加身,功成名就,丹辉炳映,但他依然淡泊如水,率真超然,不断探寻下一个零的突破。他曾这样说:“我的老师顾玉东院士曾经讲过一席话,使我终身难忘,‘做一个好医生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极大的同情心和精湛的医术’。几十年来,我就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
  2018年4月末,山阴县27岁的电焊工人胡先生就要痊愈出院了,家属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手科全体医护人员送来一面溢满感谢的锦旗。胡先生激动地说:“是山医大二院把我这条已判‘死刑’的左胳膊保住了”。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2018年3月14日上午10点,胡先生在工作时不慎被高空坠落的铁块砸伤致左上臂完全离断。由于当地医院医疗水平有限,肢体损伤病人只能选择截肢,即使能够进行肢体再植,成活率也较低。为保全肢体,患者辗转6个小时,于当日下午转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骨显微手外科常文凯主任接诊病人后组织了专业团队,第一时间带领乔虎云、韩利军、毋斌强主治医师等手术相关人员到达急诊治疗室,为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评估。当时,患者肢体远近端创缘不整齐,近端创面活动性出血,离断肢体皮肤温度低,颜色苍白。患者面色、口唇苍白,处于休克状态。患者从受伤到医院的时间超过6小时,且离断肢体未经低温保存,再植后可能因肢体缺血时间长,坏死组织毒素释放使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再植手术失败,甚至死亡。梁炳生主任在查房时和病人说:“作为手外科医生,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肢体,重建肢体功能,是我们的天职。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不轻言截肢。”在众多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胡先生的胳膊得以保全。
  梁炳生教授经常告诫下级医生:要动手更要动脑,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要永远痛苦着病人的痛苦。作为一名医生,越是得到患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越有信心甘冒风险、战胜风险,要与患者共同去赢得健康的呵护和生命的延续。
  医学实践中,失败在所难免,尤其是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但梁炳生教授认为,医生定当力保不败,一切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要以患者获得利益为归宿,要为患者争得第一流的效果。他毕生所追求,无关奖励荣誉,对疑难杂症的解决,对临床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对大爱精神的不断实践,才是他人生目标与价值的体现。从医数十年,他尽全力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攻克了一道道医学上的难题,为几千名手外伤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挽回了手臂的功能。
  今年8月16日,梁炳生教授荣获“白求恩式好医生”的称号。他表示,未来的行医道路上,他将继续遵循心中医者大医精诚的信条,不断精湛医术,不断锤炼医德,最大限度的为患者解除痛苦,继续践行白求恩的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继续弘扬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健康山西和健康中国建设。
(内容来源:山西医科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